5月17日,王树国三问中国教育:如果梁文峰继续读博士,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?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,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?如果王滔继续读博士,还有今天的大疆吗?
为什么那么多没读博士的做得却比读博士的好?有心栽树树成柴,无心插柳成荫。 历届大概有3000多个高考状元, 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,也未涌现出院士级的人物,这又说明了什么?
截至2025年,中国外卖骑手相关数据显示,约7万名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从事外卖配送,占骑手总数的0.5%,其中包括清华北大的毕业生。本科及以上学历骑手占比达31%,本科生外卖员数量超400万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数据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、行业发展以及统计机构和统计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在公立学校的学习旅程中,常引发人们对它是助力自我成长还是束缚个性发展的深刻思考。公立学校在教育体系里有着关键地位,不过其一元化标准的倾向也带来了诸多争议。
公立学校教育模式往往呈现出标准化的特征,课程设置、教学进度与评价体系相对统一,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,容易受限于单一的发展路径。孩子们可能会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任务中,逐渐沦为学习的机器,只知为了分数与升学而机械地运转,沉浸于题海战术,不断重复着做题、考试、再做题、再考试的循环。
这种模式下,个性与创造力似乎被无情压缩,尤其是中职教育,能上中职的,大概都是普通家的孩子,他们上学最根本的目标是生存竞争,投资的学费,真的能够赚回来吗?上一所大专,或三流的本科对未来竞争能有多少帮助?
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,加剧了这种困境: 一方面强调加强家校合作,但家长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事务; 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,但却执着于提供标准答案; 一方面声称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,尊重个性发展,但却缺乏相应的课程安排和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; 一方面声称打破“唯分数论”,但另一方面,没有高分又很难进入理想的大学。
公立教育就象一个大腿,不抱担心被踩死,抱上了只能等死。我们一边喊平等,一边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贫富差距越来越大。 为什么孩子们躺平的多了,不学习的多了,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正在被互联网慢慢解体,他们的大脑运行不了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。贾岛一样,迷茫了,不知是推好,还是敲好!干脆停机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