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|回复: 0

思想框架与善恶困境

[复制链接]

260

主题

2

回帖

932

积分

高级会员

积分
932
发表于 昨天 19:07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耿震13331200263 于 2025-9-13 19:09 编辑

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疑问“撒谎有利时为何说实话”引发对道德本质的思考,类似问题“作恶是出于无知还是明知故犯”贯穿视频核心。计划经济年代的真实案例:一对“善良”夫妇为生儿子弃养女儿,另一亲戚为儿子资源挤压女儿生存空间,揭示“善行”在错误框架下可能成为实质恶果。  

经济理论的框架陷阱  
1. “三驾马车”批判:  
   • 张维迎指出“投资、消费、出口”理论实为人为构建的框架,其逻辑矛盾在于:  

     ✓ 消费从目的变为手段  
     ✓ 投资沦为短期保增长工具(如过剩钢厂的重复建设)  
   • 溯源发现:该理论非凯恩斯原创,最早见于1998年《中国税务》文章,且作者承认内容粗浅  

2. 认知谬误链:  
   • 人类习惯在错误框架下行动(如“贤妻良母”“必须买房”等社会规训)  

   • 后果:道德评价失效(“窃钩者诛,窃国者诸侯”)  

洞穴寓言与思想解放  
1. 柏拉图洞穴隐喻:  
   • 人们将社会规训的“投影”当作现实(如孔乙己的“长衫”象征)  

   • 现代变体:北上广执念、中产焦虑、生育压力等集体无意识  

2. 老庄哲学的解构:  
   • 老子“失道而后德”揭示道德体系的虚伪性  

   • 庄子“盗亦有道”讽刺规则解释权的垄断  

终极出路:超越框架  
• 个体层面:打破“洞穴”幻象(如令狐冲重构江湖秩序)  

• 法则层面:回归“道”的自然性——善恶评判应基于万物运行法则,而非人为构建的脆弱规则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育德阳光培训 ( 冀ICP备2022028199号-1 )

GMT+8, 2025-9-14 16:34 , Processed in 0.044620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Mr.Geng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