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若舍弃了敬畏,对学生无限制包容,这会使教育陷入困境。只进行口头教育也不行,口头教育对经常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来说不痛不痒,只会让他变本加厉甚至挑衅老师。 须知,先有畏才会有敬,若心中无畏,便也无从谈起敬。孩子的敬畏培养是对他最好的保护。
教学中,对老师敬畏,不仅可以让师生保持良好互动,维护教学秩序,更是奠定高效学习的基础,敬畏最终指向的是对 “知识之光” 和 “人格之光” 的追寻。它不是对权威的盲目服从,而是通过尊重教育者,让自己在求知路上保持谦卑与进取,从而在知识的滋养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。这种心态带来的成长,不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人格的完善与生命的丰盈。
古人有云: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,偶有逾矩,亦不出大格。” 这里的“怕”不是怕殴打,怕惩罚,怕坐牢。 而是敬畏心。 人存于世,必然要心存敬畏。 敬畏天地,敬畏自然,敬畏法律,敬畏道德。 世界不是一个巨大的二极管,非黑即白。 我是一线教师,也是两个孩子的家长。 老师,家长,孩子,都是我。 我们本就是一个整体,本就不在对立面。 去批判,毫无意义,零和博弈,满盘皆输。 痛苦的经验告诉我,无法用爱和劝告引导教育的孩子,有一个共同点。 没有“敬畏心”。 所以,教导孩子,心存敬畏,是我们重要的一课。 试想一下,如果闯红灯、酒驾和肇事逃逸不会被扣分,不会被吊销驾照,也不会被判刑,只会被口头教育,你还会拿闯红灯当一回事吗?
在知识的学习中,对学问的敬畏能驱使孩子保持专注与谦逊,深切意识到学海无涯、知识无尽,从而不懈努力,持续汲取智慧养分;
在人际交往中,对他人、对规则的敬畏,则可助力孩子规范自身言行,懂得尊重与包容,收获真挚情谊,融入和谐集体; 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诱惑时,心怀敬畏能让孩子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坚守道德底线与价值准则,不被暂时的利益蒙蔽双眼,不被困难轻易击垮。
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,需家庭、学校与社会协同发力,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,方能在孩子心田种下敬畏的种子,静待其生根发芽、茁壮成长,为孩子铺就一生康庄大道。
|